戴汝为,1932年12月31日出生于云南昆明,控制论与人工智能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委员会主任。
1955年戴汝为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之后到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工作;1980年被选为国家首批派出赴美访问学者;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至199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2010年获得中国模式识别科技终身成就奖;2016年获得中国系统工程终身成就奖 。
戴汝为长期从事自动控制、系统科学、思维科学、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方面研究工作。20世纪70年代初,他将“模式识别”引入中国,提出语义—句法模式识别,成为“汉王”核心技术的理论基础,获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90年代初,通过人工智能的途径,在钱学森先生的直接指导下,跨入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以人为主、人-机结合,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等领域的研究,在某些前沿领域进行交叉学科的整合,在中国经济、军事及社会发展领域重大问题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80年代初,他在美国普渡大学与国际著名模式识别专家傅京孙(K.S.Fu)教授合作,把统计模式识别与句法模式识别结合起来,提出了语义、句法方法。80年代后期,他率先在国内开展了人工神经网络研究,并主持完成了“人工神经元网络软件包”,从而将模式识别和人工神经网络及形象思维联系起来,并应用于手写汉字的识别,形成具有特色的学术思想。90年代,他从事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处理这类系统的方法的研究,把综合集成的构思用于模式识别,提出集成型模式识别的学术观点 。
丁赤飚,男,1969年7月出生,雷达成像理论和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
丁赤飚于1991年本科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94年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系;1997年7月—1998年9月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8年9月—2000年7月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副研究员;2000年7月—2003年9月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副主任;2003年9月—2007年3月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主任;2017年3月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2019年8月任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2021年9月任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局长 ;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3年8月30日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丁赤飚从事新体制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理论和技术研究。作为主要负责人,他主持研制成功中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遥感卫星地面信息处理系统,建设了中国国内第一个微波辐射定标场并首次系统地开展了星载雷达的定标工作。作为“863”计划“机载聚束SAR和信号处理研究”项目负责人,研制成功中国国内第一部机载聚束SAR实验系统。2001年至2005年主持研制成功多部高分辨率机载SAR系统,实现了中国高分辨率机载SAR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部机载干涉SAR系统,获得中国国内第一幅三维雷达地形图,具有开创性意义。
段广仁,男,1962年4月出生,黑龙江桦川人。中国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IEEE Fellow,IET Fellow,国家杰青,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控制理论与制导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段广仁于1979年9月—1983年8月在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应用数学专业学习,并获学士学位;1983年9月—1986年8月,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现代控制理论专业学习,并获硕士学位;1986年9月—1989年8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般力学专业学习,并获博士学位;1991年10月,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工程系教授;2002年10月,任哈工大控制理论与制导技术中心主任 ;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段广仁长期从事自动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控制系统的参数化设计、鲁棒控制、广义系统、线性矩阵不等式方法、飞行器制导与控制、磁悬浮控制系统设计。他建立了一批保证系统稳定性的控制律参数化通解公式;并进一步通过参数优化系统地提出了控制系统的参数化设计理论;解决了遗留15年的A. Teel输入饱和实现问题;系统地提出了控制系统参数化设计理论。
董韫美,1936年3月4日出生于云南昆明,计算机软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教授 。
1956年董韫美从吉林大学数学系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78年赴斯坦福大学进修;1985年到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工作,历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计算机科学开放实验室首届主任;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受聘为吉林大学教授;2013年获得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
董韫美主要从事软件理论、技术、工具和汉字信息处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工作,还从事软件规约与软件设计方法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从事计算机软件的研究开发。20世纪60年代初、中期,主持和作为主力研制出中国最早的实用高级程序语言BCY和有关计算机上的编译器,其后的工作包括形式语言理论、编译技术。1979年提出用计算机设计高质量汉字字形的参量图形学方法,解决了有关的实现技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研究软件复用技术。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形式规约的获取与复用,提出基于复用的文法推断方法,和提出一种新的递归函数理论:上下文无关语言上的递归函数CFRF。
房建成,1965年9月出生于山东费县,导航、制导与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房建成1996年博士毕业于东南大学,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务副校长。 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首席科学家,新型惯性仪表与导航系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主任 ,中英空间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中方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学装置研究院院长、零磁科学中心主任,杭州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会长,中国发明协会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理事。
房建成院士主要从事航天器姿态控制磁悬浮惯性执行机构和惯性导航技术研究工作。他提出了基于新型混合磁轴承的高精度、低功耗磁悬浮惯性动量轮和控制力矩陀螺的设计方法,主持研制成功我国首台五自由度主动控制磁悬浮惯性动量轮和磁悬浮控制力矩陀螺;提出了捷联惯性测量系统的快速精确对准新方法及其组合测量系统的滤波新方法,提高了机载捷联惯性位置姿态测量系统的精度。
冯登国,1965年5月出生于陕西靖边,网络与信息安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
冯登国1984年—1988年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1993年获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密码学专业硕士学位;1995年获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学位;1995年9月—1997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教授;1997年11月起任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2000年—2012年任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2年任北京信息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 [23];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冯登国主要从事保密通信、网络安全和可信计算等理论与技术研究。创建了复杂环境下关键信息资源安全可信动态调度与可靠重构理论;主持研制出中国首个动态的国家核心保密通信系统;提出剩余类环上相关免疫函数的频谱特征、可证安全的输入长度可变加密模式设计、条件掩码分析新理论和新方法;主持发明了中国首个成为国际主流标准的密码算法—祖冲之算法;提出高安全等级PKI构建理论与方法;主持研制出中国首个具有入侵容忍功能的高安全等级PKI,构建了中国PKI标准体系。
干福熹,1933年1月3日出生于浙江杭州,光学材料、非晶态物理学家,中国激光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52年干福熹从浙江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仪器馆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课题组长;1956年被送往前苏联科学院硅酸盐化学研究所学习和工作;1959年获得苏联科学院硅酸盐化学研究所副博士学位;1960年回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并先后担任光学材料研究室主任、光学材料研究部主任;1964年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担任激光材料研究室主任;1977年至198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以及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1年获得国际玻璃协会主席奖;2002年担任复旦大学教授。
干福熹长期从事光学和激光材料、非晶态物质结构和性质,特别是玻璃的光学和光谱性质的研究,以及光电子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光通信和光存储等功能材料的光学、磁光和电光性质的研究。
龚旗煌,1964年8月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副部长级) ,兼任研究生院院长 ,北京市科协副主席。
龚旗煌于1983年从北京大学本科毕业;1989年获得北京大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8年被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1年至2017年担任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9年至2015年担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挂职北京大学发展规划部副部长;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至2017年担任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2016年担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2017年至2019年担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8年兼任北京大学教务长;2019年担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2022年6月任北京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 。
龚旗煌长期从事非线性光学前沿与时空小尺度光学研究 。他提出通过电荷快速转移获得超快响应和大系数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的新方法,实现了高性能超快低阈值全光开关;开拓飞秒/纳米时空高分辨光学测量,实现纳微结构超快光调控及电子态的人工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