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触控屏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与未来投资预测报告(2022-2029年)
触控屏一般指触摸屏,又称为、“触控面板”,是一种可接收触头等输入讯号的感应式液晶显示装置,当接触了屏幕上的图形按钮时,屏幕上的触觉反馈系统可根据预先编程的程式驱动各种连结装置,可用以取代机械式的按钮面板,并借由液晶显示画面制造出生动的影音效果,具有操作简便、方便直观、图像清晰、坚固耐用和节省空间等优点。
触摸屏作为一种最新的电脑输入设备,是简单、方便、自然的一种人机交互方式,主要应用于公共信息的查询、工业控制、军事指挥、电子游戏、多媒体教学、车载显示屏等领域。
根据传感器的类型,触摸屏大致被分为红外线式、电阻式、表面声波式和电容式触摸屏四种。其中电容式触摸屏占据了市场绝大部分份额。
上述四种触摸屏优缺点各不一样。例如价格低廉,但其外框易碎,容易产生光干扰,曲面情况下失真;表面声波触摸屏解决了以往触摸屏的各种缺陷,清晰不容易被损坏,适于各种场合,而缺点是屏幕表面如果有水滴和尘土会使触摸屏变得迟钝,甚至不工作。
触摸屏技术产生于70年代,最先应用于美国的军事。我国触摸屏技术发展相对较晚,于2007年苹果的iPhone智能手机,把触摸屏行业推向了高潮,国内企业才开始重视其发展。到目前触摸屏已做到100%国产化。就连很多国内传得神乎其神的间隔微粒子,异向导电微粒子及胶带,OCA光学胶带等,用在触摸屏行业的产品同样早就实现了全面国产化替代。目前深圳莱宝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冠捷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汕头超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触摸屏产业链龙头企业。
近年来随着触摸屏技术不断发展革新,出现了适应不同行业、不同需求的触摸屏种类,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金融业、零售业、工业控制、娱乐餐饮、公共信息查询与教育系统等各个领域,为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其中主要是个人消费电子市场。
其中在应用最广泛的个人消费电子领域,又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近年来广受大众欢迎的可穿戴设备对触摸屏需求最大。据相关数据显示,在触控屏下游应用市场中,手机应用占比达到了85%,其次为平板电脑与笔电占比9%。因此这些个人消费电子市场需求的变化将对触摸屏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具体来看,智能手机需求长期存在。2012-2021年我国手机出货量呈波动变化,2016年以后,中国手机出货量逐年减少;2021年触底反弹。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3.43亿部,同比增长15.9%。
但目前而言似乎只是回光返照,实际上已经进入第五年的寒冬。有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我国大陆市场智能手机销量约为7,439万部,较去年同期下滑14.4%,较去年第四季度环比微增0.7%。
而虽然近几年来随着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日趋饱和,消费者对新设备的需求放缓,智能手机出货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但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更新换代以及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智能手机市场将由增量向存量转移,换机需求将始终存在,因此对触摸屏的需求也将长期存在,但需求不大。
平板电脑需求回暖。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网络传输速度的升级,携带方便的电子产品已逐渐成为人们连接世界的桥梁,就办公性能而言,笔记本电脑相对于手机、平板的优势则更加明显,笔记本电脑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尤其是进入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远程办公在许多行业开始实行,在线教育突飞猛进发展,视频娱乐增长迅速,让平板电脑与笔记本市场释放出了较大的市场潜力,使得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市场出现大幅增长。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平板电脑出货量达2846万台,同比增长21.8%;笔记本电脑年出货量 3650 万台,同比8%。
可穿戴设备的需求持续扩大。得益于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及社会环境的支持,我国可穿戴设备行业在过去几年内显示出蓬勃生机。同时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居民的购买力逐渐增强,良好的经济环境推动了中国可穿戴设备的普及。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约为1.4亿台,同比增长27.3%,市场规模可达698.5亿元。其中智能手表市场出货量达3956万台,同比增长21.4%。其中成人手表2013万台,同比增长31.0%。儿童手表出货量1943万台。
此外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和 5G 等新技术的兴起,触控显示正在不断扩展应用领域,如工控、车载、智能家居、教育、医疗等多种应用场景,为触控屏应用带来新的机遇。而大尺寸超高清、窄边框、低成本化、应用多元化是显示领域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以车载领域为例,触控屏未来需求量大,大尺寸屏占比提升。随着智能化的发展,人车互动成为智能汽车的一部分,传统中央控制台小屏幕的理念已经改变,更大更先进的显示器成为新的趋势。
车用显示器屏包括用于显示各种信息的仪表显示屏、用于投射到挡风玻璃上显示信息抬头显示屏、用于音频、导航仪、空调控制等信息显示的中控显示屏、以及配置在前座头枕后方的显示器后座娱乐显示屏等。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人车交互的需求不断增加,车载系统是智能手机的延伸,汽车变得更加智能化和功能多样化,触控屏在车载显示中的渗透率将逐渐提高。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国内巨大的汽车市场为车载显示器的需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触控屏需求提供了广阔的增长土壤。
近年来汽车整车制造业得到快速发展,保有量不断增加。据公安部统计,2021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95亿辆,其中汽车3.02亿辆。
汽车产销量快速增长。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产销国。虽然近几年来,汽车市场发展放缓。但预计随着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人们收入水平将不断提高,中国潜在汽车消费需求仍然巨大,汽车消费仍属于“首次刚需消费”阶段。从人均 GDP 和汽车保有的国际横向比较看,中长期我国汽车市场仍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由此带动着我国精密结构件市场发展。
虽然近几年来,汽车市场发展放缓。但预计随着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人们收入水平将不断提高,中国潜在汽车消费需求仍然巨大,汽车消费仍属于“首次刚需消费”阶段。从人均 GDP 和汽车保有的国际横向比较看,中长期我国汽车市场仍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
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608.2万辆和2627.5万辆,同比增长3.4%和3.8%。2022年1-3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48.4万辆和650.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0%和0.2%。
新能源汽车方面,近年来在主流的大众消费群体中越来越受欢迎,市场增长势头非常迅猛。2021年新能源汽车在中国乘用车市场的渗透率从2017年的2.4%快速增长至2021年的16.0%;产销量分别完成354.5万辆和352.1万辆,同比均增长1.6倍,产销规模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2022年1-3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9.3万辆和125.7万辆,同比均增长1.4倍。
同时除了汽车,车载显示屏等可用在地铁、高铁、公交等多个领域。而这些领域需求量庞大,由此市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从而将带动触控屏市场发展。
以地铁为例,车载显示屏是地铁的配套设施,可提供诸如数字广播、行程显示、多媒体播放等功能。地铁LED车载屏幕可以显示地铁线路、广告、到达信息、安全提醒信息等。高铁、地铁交通的建设也扩大了配套设施的市场的需求,这将为小型车载显示屏和具有交互功能的触摸屏的应用提供沃土。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也得以快速发展,运营线路长度、客运量、在建线路长度屡创历史新高,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前景广阔。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我国城轨交通累计运营线.2%;累计新增运营线公里。
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来看,2016-2020年,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的增加以及城市人口的增多,城轨交通客运量不断上升,增速均在10%以上。尤其是2019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达到237.1亿人次,同比增长12.53%。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规模下降较快,客运量175.9亿人次,同比下降25.8%,进站量109.5亿人次,同比下降26.7%。
随着运营线路长度、客运量的增长,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数量也在不断增长。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城轨车辆数量从2016年的24058辆增长至45245辆,预计2022年我国城轨车辆数量可达56340辆。其中城市地铁运营线%。
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触控屏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与未来投资预测报告(2022-2029年)》涵盖行业最新数据,市场热点,政策规划,竞争情报,市场前景预测,投资策略等内容。更辅以大量直观的图表帮助本行业企业准确把握行业发展态势、市场商机动向、正确制定企业竞争战略和投资策略。本报告依据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和国家信息中心等渠道发布的权威数据,结合了行业所处的环境,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等多个角度进行市场调研分析。
行业报告是业内企业、相关投资公司及政府部门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洞悉行业竞争格局,规避经营和投资风险,制定正确竞争和投资战略决策的重要决策依据之一。本报告是全面了解行业以及对本行业进行投资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观研天下是国内知名的行业信息咨询机构,拥有资深的专家团队,多年来已经为上万家企业单位、咨询机构、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个人投资者等提供了专业的行业分析报告,客户涵盖了华为、中国石油、中国电信、中国建筑、惠普、迪士尼等国内外行业领先企业,并得到了客户的广泛认可。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本研究报告采用的行业分析方法包括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SWOT分析法、PEST分析法,对行业进行全面的内外部环境分析,同时通过资深分析师对目前国家经济形势的走势以及市场发展趋势和当前行业热点分析,预测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新兴热点、市场空间、技术趋势以及未来发展战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