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9月,英美双方达成了相互交换具有军事潜力科技成果的非正式协议,英国人在近炸引信研发领域所取得的成果被带到了美国,依托于强大的科技和工业实力,美国人很快就实现了对近炸引信的复制工作,相关的改进和研发工作迅速的展开,至1941年5月6日,美国人已经完成了在航弹上测试近炸引信的工作。然而此时的美国人也面临着和英国人一样的研发困境,无法解决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之内,让脆弱的近炸引信能够适应速度极高且高速旋转炮弹内部的恶劣环境,近炸引信依然只能应用于火箭、航弹、部分迫击炮弹等非旋转且速度较低的武器类型上面。
为了尽快的将这款极具潜力的引信投入到实战之中,美国海军的武器研发承包商们,被要求集中精力全力攻克技术难关,很快,规格更小且更为强壮的晶体检波器就取代了真空管,被应用到近炸引信之中,近炸引信技术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二战期间保密级别堪比的秘密武器:近炸引信(二)》这篇文章之中,曾经提及过近炸引信之中的一个重要的元器件就是脆弱的真空管,而在之前的讨论之中,条友们也提到了晶体管的发明时间为1947年,因此,二战资料特别找了一下原文资料中所提到的这个晶体检波器,发现实际上早在1906年11月20日,美国的无线电先驱格林里夫·惠特勒·皮卡德就为其发明的硅晶检波器申请了专利,晶体检波器自此成为了可实用的电信类装置。由于无线电领域的知识太过于深奥和专业,本文只能简单的为大家翻译一下,如果有错误之处,还请老师们多加指教。
回归正题,在诸多势力雄厚的大公司和实验室的努力之下,1941年下半年,大量的试验用的精密器件还是被这些大公司的工程师们制造了出来,尽管质量上参差不齐,但至少也让近炸引信的实验和调整能够持续的进行下去。1942年1月29日,一批装载有由自动化生产线生产出来的,配备有干电池,体积仅有600毫升牛奶瓶大小近炸引信的炮弹,由美国海军的5英寸舰炮进行了试射,最终,有52%的炮弹被成功引爆,尽管数据看起来并不十分漂亮,但该结果仍然要好于普通炮弹达到相同效果的比率,美国海军很快就批准了对该类型引信的试产工作,并将其命名为“VT引信”,而VT,实际上是variable time的缩写,因此该引信的全称实际上是“可变时引信”,盟军手中的一款秘密的新式武器,自此被纳入到美英的武器库之中,反法西斯阵营手中,又多了一份正义的力量。